无为剔墨纱灯

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,便在灯笼壁面上绘制图案与民同乐。清康熙年间,无为人蔡竹田在此基础上首创无为剔墨纱灯,后经乾隆年间多位文人画师改进,选用丝质绢纱作画并完善“剔墨”技法,于嘉庆年代工艺成熟。

无为剔墨纱灯.jpg

光绪年间,清王朝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征选无为纱灯悬于皇宫内苑。1912年民国初,无为纱灯加南京全国博物展览获荣誉奖状。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,其作为安徽省名优特产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。


制作工艺

材料选取:框架取紫檀、红木、槠树、红椿等坚硬木材,灯壁四周镶罩优质绢纱。


制作流程:将木工、雕刻、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,经过加工、成型、油漆、绘画、剔墨等多项工艺制作而成。绘画部分包括帐纱、描稿、剔墨、上胶、描线、打底色、染色和整理等步骤。


剔墨技法:先用勾线笔蘸墨在绢纱框上勾出画图轮廓,把轮廓以外空出部分用淡墨涂抹,而后剔除焦墨,再将预留作画的图画均匀涂上透明胶,晾干后在胶面上勾线、着色、晕染。

 

艺术特色


造型别致:灯体一般为六角形或四方形,框架雕有龙头凤身、卷草图形花牙、象鼻或虎角,底部缀金黄或大红色须穗,造型独特,比例匀称,雕刻精美。 

 

画面生动:纱绢上彩绘内容丰富,有花鸟、人物、山水、神话传奇等,工艺上乘者还绘制《水浒》《三国》等故事。经剔墨工艺和点眼手法,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,栩栩如生。

 

工艺精湛:融合多种传统工艺,制作精细,工序复杂,每一盏灯都需匠人耗时数月精雕细琢,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。

相关推荐:
特色优联
我的微信号:teseyoulian

随机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