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剪纸是安徽阜阳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,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。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:
历史渊源
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,《木兰辞》中“当窗理云鬓,对镜贴花黄”的“花黄”即剪纸作为头饰的应用。
唐代亳州出产“亳绢”,为剪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。
明清时期,阜阳地区逢年过节、祝寿送礼,都习惯用剪纸来装饰物品、点缀门窗。
艺术特色
风格特点:融合了北方剪纸的简练粗壮与南方剪纸的精巧秀丽,形成了精巧豪放、刚柔兼备的地方风格,粗细相间、节奏协调。
构图造型:在构图上,层次分明,图样饱满、紧凑而富有张力;造型上构思巧妙,简洁拙朴,常常以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,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表现形式:作品形式多样,有单色、填色、染色等;手法丰富,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,阴阳刻交替的手法,同时还伴有剪、刻、撕、烧、染、拼、衬等不同的技法。
题材内容
多以吉祥喜庆、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、年年有余等民间题材为主,也有以民间戏曲故事、神话传说为内容的,如《兰桥会》《牧笛》《祭塔》《三顾茅庐》《八仙过海》等,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,如《植保员》《又长大了》等。
代表人物
程建礼:作品风格古拙雄浑、大气磅礴、寄情传神,在全国剪纸中有较大影响,多次获得全国剪纸大赛金银奖。
葛庭友: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,中国十大神剪,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,其作品风格独特,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。
吴青平:将阜阳剪纸的精细刻法和随意起剪两种风格融为一体,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,如《簪花仕女图》等。
传承发展
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,如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“剪纸(阜阳剪纸)”项目保护单位资格,为阜阳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保障。
阜阳剪纸也在逐渐与文旅融合,“剪纸元素”被灵活地运用在城市标志、宣传品、城市形象片以及旅游广告中,有效地提升了阜阳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底蕴。